加入律师运营团队20个月,这是我备注的18条创业小结
这是 增长律公众号 的第 387 篇原创文章
作者:老斑鸠 编辑:老斑鸠
01
做飞书内测会的魅力是,它既兼顾了一对多交流的成本,也保证了主题交流的沉浸式氛围,重视了效率,也尊重了参与的个体。而因为条件倒逼的互动模式的探索,又在让内容的生产与运营,生长出了更多可能性。当「内测」开始人来人往,自然变成「众测」,自然变成了可以「流动的盛宴」。
02
连线嘉宾直播聊天解决的是一个信息传递的问题,这对于一个行业新媒体的定位来说没有问题,但如果你的团队定位的不只是做好一个新媒体,还需要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而解决方案也是非标的,那么,光做连线是不够的,起码,不应该只连线所谓的行业大咖、KOL。行业的大海不只有鲸鱼,还有很多努力摸索的小鱼小虾,大海还有可能有其他未知的力量在排核废水……有行业观察视角定位的运营机构,需要尽可能看到整个生态。
03
我并不认为线下交流的信息密度一定能超过线上交流,不过,我们要思考的是:线下交流,是否只看信息密度?线上交流,除了信息密度,还可以有什么?只有这样想,我们才能更高效笃定的安排各种交流节点和形式。每一个分布式交流与决策的背后,还得有一个带自然引力的收束点。
04
对于咨询运营来说,线上小课永远不会也不该是收入的大头,它其实从内容上解决了咨询当中共性问题的提纯梳理的建构。而线上小课的招生,就是从成本是上分摊了意向客户的咨询压力,让大家从共性问题当中继续思考自己的更加个性问题。重要的是思考自身的真问题,而不是手里拿着一个锤子满世界找适合它的钉子。
05
能和客户合作走到哪个阶段是可遇不可求的,能走到咨询阶段,就像是一起坐下来,在有限的时间里吃几块压缩饼干;能走到策划和专项服务的阶段,就像是一起临时编入一支队伍,在有限的周期里打一场攻坚战;能走到陪跑和共创阶段,就像是古时候的门客三千、贴身幕僚,你不但会参与别人的事业,也会参与对方的人生。对于团队来说,阶段不存在优劣,而在于每个阶段的大家,是否都在进化。「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」,是对客户的期许,也是对自己的要求。
06
标准化解题方法(产品)和非标准化解题方法(咨询策划)或许本就不是一个二元对立方向,也不该作取舍。前者的运营推动会带来更多非标准化的问题;后者的运营驱动会沉淀下更多共性问题的解题思路。它们的走向,都难免望向对方,问题是,它们有没有被运营驱动?还是停留在取舍的纠结里。
07
单点突围带动团队,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,如果我们没有直面「房间里的大象」,那么再努力激进的单点突围,也会很快撞到天花板。除非我们一鼓作气顶穿天花板,那么我们还是只能退回原地,安慰自己与「大象」共存。无论探索什么,不走回头路,是需要勇气的。
08
要注意和警惕那些你身边经常「顿悟」的人,他/她要么是个不够矜持的天才,要么就是个人成长的知识结构,存在重大缺陷,会到导致自己容易看到什么都「新鲜」。站稳树根,才可顺藤摸瓜;只栖息于枝枝蔓蔓,难免只惊艳于天女散花。
09
如果你发现一个人陷入了工具理性主义、工具至上主义,那么你也要小心,他/她要么是找到了工具和技术驱动社会进步的重大生产力,要么是已经被工具技术俘虏,忘记了自己的成长,还会有更多树干和枝叶,大树成荫,杂草丛生,人的生命本可以草长莺飞。更何况,人,终究需要参与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,还有太多工具与技术不可涉猎的空间。
10
无论是律所管理还是咨询运营,控制人是一时的,控制场才是长期的。这里的「场」有有形的场和无形的场,有形的场是连接的节点、利益的凝结核,而无形的场,是那些看起来很虚的词语,例如「理想」「宗旨」「价值观」「情怀」「温良恭俭让」……只有对控制理解到了这一层,我们才会明白,只有把「务虚」坐实,才是最大的「务实」。
11
作为管理者最大的自信是,在你能设想到的所有诉求里,我都有一个相对最好决策的阶段性选择摆在你面前,而不是只把你限制我为你设定的一个唯一选择里,出卖时间和精力。从长远看,利己与利他并不矛盾,最坚决的利他一定利己,而且是更长效的利己。
12
去中心化协同的意思不是群龙无首,而是在事项的流动当中,有人会去自然扮演好那个关键节点的关键角色,这要求人人都具备领导者素质,且不会被权力反噬,还能在不同的场景里切换角色。这不是对人的要求更低了,而是更高了;这也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要求,而是当事与人相互吸引后,「领导者」要思考自身能力与调动外在能力的关系。
13
项目管理是以事情的预设目标为导向,而协同办公是以人的共识、平等、背靠背的信任为创原点,前者以事要求人,后者以人推动事。前者的训练是组织需要提升的基本功,后者的探索是组织需要不忘初心的方向。如果只抓前者,更容易理解交易,但不容易理解创业;如果只抓后者,不足以匹配做好一件事的所有能力。
14
一个成熟的咨询,要学会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,这不是见风使舵,而是要尊重不同人认知频段的不同,「以大见小」看视野,「以小见大」看切片。「知行合一」在我看来,不只是一个比例的问题,还是一个节奏的问题,还是一个排序的问题。
15
环境给你的正向反馈是可以丰富多彩的,可如果你一定要拨开云雾见天明,支付、带来支付是一个不错的衡量行为。能为你的工作买过单的人,无论是大单还是小单,都在用自己能驾驭的能量,结结实实的给到过你。对于一个创业型团队来说,不要觉得这理所当然,等价交换,因为他/她本可选择用更多不直接体现在一般等价物上的其他方式,为你传递能量。感恩不是一句场面话,而该长留心中,要感谢那些在别人看不明白你在折腾什么的情况下,还毫不犹豫为你投过票的人。
16
既然走了咨询策划运营的道路,就不要妄想自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,尽量以战养战丰富自己的「武器库」,尽量让自己沉淀的能力能尽快释放,让自己游走在「失业」的边缘,才会在失重的电梯里尝试站得更稳,把握更核心的竞争力。主动把自己陷入「穷山恶水」虽然残酷,但你所拥有的洪荒之力,会让你更适应本就混沌的环境。
17
解决方案要面对的,有些是「数学题」,涉及投产比,如果看似好量化的投产比,这个比较好懂,也比较容易变成产品,也比较好放到市场上去交易;当然,还有些是「语文题」,字全认识,解读空间却很大,有人能把一本快餐式的网络小说改编成能拿大奖的电影,也有人只能把这样的小说变成自己解压和颅内高潮的工具。如果我们能做好一些数学题,可以保本,可以守成,可以只看懂投产比;可如果我们能更理解语文题的价值,才会恍然大悟:原来我们要完成的事业乃至人生这张考卷,原本就不存在满分,原本就没有上限。
18
其实人对人的启发是无处不在的,只是会转变为不同的形式,可能是一次饭局,可能是一次会议,可能是一次下午茶的闲谈,可能是阅读一本书、听完一堂课。可能是偶然间刷到一篇推文。不是所有的话都是对所有人说的,有些话就像漂流瓶,能不能被人捡到都难说,也只能被少部分捡到。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要坚持扔漂流瓶呢?因为,如果我们暂时没打算改变漂流瓶里的内容,那我们可以考虑提高漂流瓶被捡到的概率。所有的形式上的探索,都不必离开这个内容的原点。
……
以上,碎片化小结,不成体系,感谢各位读者朋友查阅。
增长律依然在路上,我们会保持在路上的状态,且行且珍惜。就算走在被戏称为成都最直的人民南路、天府大道,也难免岔开走向弯弯绕绕,重要的是,我们依然在保持前行。笃定的选择不一定能带来从容的心态,而保持从容的心态,能帮助我们在更多的探索之路上,宠辱不惊。
一年有四季,城市同样的一天,也有不同的节奏、不同的街景,希望我们都能坚守一片「风景这边独好」,给城市,给四季,乃至给我们的生命,赋予更多意义。
笔力所至,步履不停。我们路上见。
如果你还有其他想要探讨的问题,欢迎加我微信继续交流:
相关推送
▲
近期的一个成都线下碰头预告
目前已报名12人,还有3个名额
感兴趣的伙伴,也欢迎加我微信报名
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增长律,一起成为独角兽律师